不知不觉,zstack中国社区成立已经五年了。在2015年,zstack 0.6版本发布之后,zstack中国社区就在那段岁月中成立。
zstack中国社区,是比较早的组织国内云计算爱好者讨论zstack开源技术的社群。社区成员在沟通群中彼此进行行业技术交流,特别是交流zstack在生产环境的最佳实践和运维管理经验。
zstack中国社区这五年内发展非常迅速,从单个交流群发展到五个分群,从开始30多人发展到近10000人。
借着这个机会,我给大家分享一下zstack中国社区五年发展历程。
首批爱好者成立社区
时间回退到2015年,那时候我还在一家从事交通信息化的公司工作,负责行业交通云的规划和建设。
那时候国内的云计算正在起步发展,国际openstack发展正如火如荼,不少大企业大集团在云计算规划选型时就相中openstack。
即便openstack安装、部署和运维有一定门槛和难度,但是其架构灵活、模块化设计、脚本语言实现等方面优势,获得一大批国内云计算爱好者青睐。
另外,在云计算核心组件方面,例如kvm、ceph 和sdn/nfv等细分项目也发展迅速,在国内形成众多这方面的技术社群,并且涌现非常多的相关书目。例如,张卫峰编写的《深度解析sdn》,肖力等人编写的《深度实践kvm》,以及我也参与编写的《ceph分布式存储实战》。
那时候国内云计算企业发展和个人活动,都相当活跃火爆。
就在2015年4月份左右,以一篇《直戳openstack痛处?iaas开源新兵zstack架构设计全解析》为题的文章,开始在各个云计算社区群疯狂转发。
不知道是久旱逢甘露还是天下苦openstack久矣,各个云计算社区开始热烈讨论这个新生的iaas云计算平台。这些分散的zstack爱好者,利用手头上空闲的服务器和pc机,或者在利用虚拟机的环境下,开始下载并按照教程部署体验zstack。
当时我也是第一批zstack爱好者,我用家里的台式电脑(配置amd双核 内存4gb)安装部署zstack,除了一些细节以外安装过程很顺利,并且很快就跑出来云计算的“hello word”,就是创建第一台云主机并实现网络访问。
那时,大家首次体验了zstack产品化的云平台,感觉耳目一新。
zstack第一批爱好者就这样很快形成。
那时候讨论火到什么程度?
有一些社区的群主开始提醒这里是openstack或者某个技术社区群,意思是相关zstack的技术话题应该换个地方。
当时就想,既然我们这些zstack第一批爱好者都有持续讨论的想法,为什么我们不能单独创建一个社区来运营?
在这个想法下,我就召集了其他云计算社区的zstack爱好者,创建并成立了zstack中国社区。
zstack中国社区成立第一句发言,就来自山东济南的爱好者,非常巧的是他网名叫“z”。
你是不是疯了?
他在社区里写下的第一个留言。
yes!对于很多早期爱好者来说,zstack就是一个疯狂大胆又很精致迷人的技术创新。
就这样,zstack第一批爱好者集结在这里,开始做深入研究与学习。
在当时,我依然不知道zstack创始人张鑫和尤永康他们是谁?他们来自哪里?又有什么样的未来目标?
后来在某些日子,尤永康也加入到zstack中国社区。让尤永康没想到的是,那时候爱好者成员人数已经达到200多人,并且都是一些不曾认识的国内企业信息系统运维一线的技术人员。
后来创始人张鑫也加入进来,直接面对社区爱好者的二次开发的相关疑问。
zstack中国社区开始运营发展,并且与zstack云计算产品发展息息相关。
现在回想一下,大胆的想法往往在后来会有不一样的结果。
好产品要经过社区千锤百炼
zstack中国社区成立后,随着《直戳openstack痛处?iaas开源新兵zstack架构设计全解析》文章的影响力,越来越多的技术爱好者通过搜索的方式加入到社群,社群人数上升非常快。
在社区里,越来越多的成员讨论如何将zstack云计算落地,包括落地推荐方案、最佳实践等。
当时zstack 0.6版本,已经支持一些云计算场景基本功能。同时,由于企业云计算架构落地的全冗余去单点故障的要求,需要继续增加一些场景功能。比如,需要支持管理节点高可用方案,支持ceph rbd分布式存储等。
创始人张鑫对这些来源于企业一线运维的诉求非常敏感,并且认为这是zstack走产品化路线需要持续演进的方向。
做好国内的云计算产品,第一个要做到的就是学会聆听企业一线运维的诉求,用产品化和优质服务去满足他们的业务场景要求。
zstack中国社区里充满热心的成员,这些成员每天都相当活跃参与讨论。
上文所提到的第一批爱好者,都非常踊跃帮助和解答新进来的成员对于实践与部署的疑问。
社区氛围和技术经验,像星星之火一样传递开来。
印象比较深的是,社区里某天来了一位网名“小蘑菇”的广东高中生,对zstack研究得比较透彻,甚至开始帮助和支持其他来自企业运维一线的社区成员。
后来这位高中生适逢准备高考,就比较少冒泡互动交流。后面通过其他社区成员的消息,得知考上了北京大学。
“小蘑菇”是比较典型的热心成员,此外,还有大量云计算从业背景的社区成员对zstack产品的使用,提供了非常有益的技术发展建议。
zstack云计算在发布的第一天,就开源了当时行业屈指可数的自动化测试系统。
这个自动化测试系统起名为“woodpecker”,中文意思“啄木鸟”。啄木鸟这动物比较有意思,觅食时候在树木上进行敲击,以藏在树木里昆虫为餐肴。
而在计算机世界里,虫子英文单词“bug”就是代表信息系统的缺陷或者漏洞。
zstack自动化测试系统起名“woodpecker”,就有把“bug”找出来并且消灭的意思。
woodpecker自动化测试系统运行起来后,会按照既定的使用者行为模式去测试zstack源码库开发分支代码,也可以按照随机组合的行为模式启动测试。
更多的测试场景组合,意味着需要更多的机器时间;而更多的机器或者更多的服务器,可以减少自动化测试的时间。
当时,zstack中国社区的爱好者有不少是数据中心idc业务的经营者,自身便是采用zstack部署运营平台来进行云资源的售卖。
得知zstack研发团队正在紧锣密鼓的发布下一个版本,有社区爱好者自愿性地提供可以远程访问的服务器集群资源,使得woodpecker自动化测试系统不再是一只鸟在啄木,而是百鸟与虫子会战。
这套服务器集群资源加速了zstack的研发迭代过程,很大程度上解决了缺乏硬件的问题。
直到上海云轴信息科技有限公司(简称:云轴科技)注册,zstack才开始拥有自属的自动化测试硬件平台。
共同合作凝聚活力社区
自云轴科技成立后,市场部负责品牌宣传和推广活动。zstack中国社区依然保持其技术爱好者活跃的属性。
在近几年的全国巡展活动中,我们所到的每一个城市,都会遇到一些社区成员,他们来自不同行业的信息运维部门。
有相当的一些社区成员认同我们zstack产品化的理念和优秀的技术实践,从而成为长期客户。
也有一些社区成员是企业经营者,成为了我们当地zstack的渠道合作伙伴,实现了企业经营的价值与获利。
这是一个正向反馈的过程,正是zstack中国社区以技术氛围奠定了运营的基调,才赢得了广泛的产品认同和合作意向,在后续的发展以及未来的延伸中,云轴科技发展得蒸蒸日上红红火火。
记得在2017年的阿里云杭州云栖大会,我们从zstack中国社区发起邀请,让他们录制与zstack故事的短视频。
当时收到来自全国各地的社区成员分享祝福短视频,有一些作品是采用地方特色的方言录制,例如上海话、四川话、重庆话、广东话以及闽南语等。这些热心的社区成员给zstack的发展注入了阳光与活力。
自此,每逢有市场重大线上线下的推广活动,我们都从社区里发起邀请,征集来自全国的社区成员参与现场活动、实践投稿、短视频录制等。
在zstack五周年纪念活动中,有来自海外研究生陈亚威、来自制造行业研发人员蒲文龙、云计算研发人员党鹏飞、来自众诺科技总经理运维老兵王振峰、云计算运维工程师李妹、运维工程师张晓龙、云计算专业学生罗滟和java运维开发架构师文帅翔,他(她)们共同见证了zstack中国社区发展过程的点点滴滴,也见证了上海云轴从十几平米到上千平米的独立办公场地的变迁。
当然zstack也已经从最开始的0.6版本到现在的3.9版本。在未来,zstack 4.0将会带来全新的视觉体验和更多的功能,期待大家的关注与鼓励。
小 结
以上就是zstack中国社区五年发展进程的分享,感恩活跃一线的社区成员、一线的用户以及一线的客户,你们都是zstack未来前进的方向与动力。zstack五周年,感恩有你。
模板建站好用吗?模板建站公司哪家好?如何才能做好网站内容建设?校园网站建设的注意事项域名前缀是什么 域名前面加www和不加有什么区别哪网站建设好 网站建设用什么域名好网站访问统计应该如何做 有哪些作用网站建设好后,需要更新哪方面的文章域名注册哪个网站便宜,注册流程是怎样呢